因地制宜加强经贸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不同,要素禀赋差异较大,中国在和这些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时应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东盟、印度和俄罗斯是中国周边重要的经济体,本身就在世界和亚太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应倍加重视。这三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均超过1万亿美元,人口数量超过1亿,国土面积也足够大。在全球治理中,东盟在亚太地区一体化中扮演重要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印度、俄罗斯和中国同是金砖国家成员,中国、印度、俄罗斯、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还均是二十国集团(G20)成员。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和俄罗斯也均是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即便中国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三大经济体也是中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点。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这三大经济体的参与将对“一带一路”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在双边、区域、多边等框架下更加突出和这三大经济体的合作。
对于其他5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其加总的GDP总量、人口和国土面积等基本参数和中国、东盟、印度、俄罗斯处于同一个数量级。中国和这些国家贸易总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左右,未来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以根据这些国家的货物出口能力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国家人均出口额高于中国,出口种类数较多,制造业出口占比超过80%。根据这些条件,筛选出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土耳其等10个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属于中东欧和南欧经济体,发展水平较高。中国应将发展和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置于优先位置。其中,塞尔维亚和土耳其尚不是欧盟成员,中国可考虑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双边经贸关系。其他8个国家均是欧盟成员,中国需要通过发展和欧盟的关系,增强和这些国家的联系。
第二类国家人均出口额低于中国,出口种类数较少,制造业出口占比低于70%。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埃及、格鲁吉亚、马尔代夫、摩尔多瓦、黑山等7个经济体。这类经济体发展基础较弱,发展水平不高,出口能力不强。中国在和这类经济体加强经贸联系时,应该注重长远,增强对这些国家的投资,通过投资促进贸易,通过投资培育这些国家的出口能力。
第三类国家是除第一类和第二类之外的其他国家,大约包括30个经济体。这类经济体出口能力差异较大,风格迥异。有的经济体发展水平很高,但是过于依赖某种产品的出口;有的发展水平虽然不高,但是拥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出口潜力较大。针对这类经济体,中国发展经贸关系时,应该具有针对性,具体经济体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经贸合作方式。
总之,中国在发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关系时,可以将其看作一个整体,但更应看到其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