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記者從福建省商務廳獲悉,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五年來,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一批獨具福建特色、對台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成果,基本實現了總體方案和深化方案確定的發展目標,建立了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發揮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誌對福建自貿試驗區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肯定福建自貿試驗區取得的積極成效。2018年以來,福建自貿試驗區先後3次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2019年12月,中改辦、商務部評估組開展全國自貿試驗區評估,對福建自貿試驗區予以了積極評價。
410項創新舉措 全國首創佔38.3%
據介紹,福建自貿試驗區五周年主要工作成效體現在八個方面。一、發展動能顯著增強。一是市場主體運營良好,累計新增企業9.4萬戶、註冊資本2.1萬億元,是掛牌前歷年總和的6.1倍和9.3倍。稅收年均增長45.4%,高於全省41個百分點。進出口年均增長12.8%,高於全省6.5個百分點。二是重點平台做大做強,出台16個重點平台的建設方案,采取“一個重點平台、一個招商方案、一批目標企業、一支招商隊伍、一套招商政策”的方式,有力促進物聯網、航空維修、融資租賃、跨境電商、進口酒等重點平台做大流量,為全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三是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和“保稅+”“金融+”等政策,培育形成集成電路研發設計、海運快件、中轉集拼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聚區。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實“六穩”部署的堅實基地。
二、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總體方案186項重點試驗任務,絕大部分已實施,且取得明顯成效。深化方案136項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92%。累計推出15批410項創新舉措,全國首創佔38.3%。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形成了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格局。去年,經省自貿工作領導小組批準,評選出30項最佳創新舉措和10個最佳創新平台,受到廣泛關註。
三、示範效應日益明顯。國務院及五部委發文集中在全國復制推廣的四批72項試點經驗中,福建報送28項,佔39%,走在全國前列。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發文在全國學習借鑒的“最佳實踐案例”中,福建報送6個,在全國自貿試驗區中最多。2項入選中組部攻堅克難案例(全國與自貿試驗區有關的案例僅3項),供全國黨員幹部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學習。同時,有156項創新成果由省政府發文在全省復制推廣,多項改革舉措由部門發文在全省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範區“雙自聯動”推出12項科技創新成果在省內推廣。
四、營商環境大幅提升。一是外商投資更開放,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探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外商投資清單之外領域從審批改為備案、直至目前取消備案,實行內外資平等。二是企業設立經營更簡便,推進商事制度全流程改革,率先推出企業登記“三證合一、一照一碼”、企業名稱“自助查重、自主選用”、企業經營“證照分離”等舉措,企業開辦環節從7個壓縮至2個,時間從10.8個工作日壓縮至2.5個工作日,最快可當日辦結。三是項目落地更快速,推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五個一”、投資審批改革“四個一”,審批環節、材料大幅壓縮,效率大幅提升,為全國改革提供了樣本。推動稅務、供電、不動產登記等領域集成化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活力。四是跨境貿易更便捷,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聯通43個部門,服務企業6萬多家,日單證處理破100萬票。首創推出關檢“一站式”查驗、“先放行、後改單”等通關便利化舉措,率先推進口岸降本增效,全省進出口貨物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至33.02小時、3.12小時,分別比2017年壓縮70%、84.8%。廈門口岸集裝箱出口合規成本降至207美元/標箱,進口229美元/標箱,處於全國沿海主要港口最低水平。五是智力支持更充分,出台自貿試驗區人才工作十四條措施,組建專家顧問隊伍,成立全國首個自貿區學院,與商務部研究院、畢馬威公司、省社科院、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省內外研究機構和高校密切合作。第三方市場調查顯示,企業對福建自貿試驗區運營成效的滿意度達89.4。
五、金融開放穩步推進。一是金融機構大量聚集,持續完善自貿試驗區金融服務體系,區內持牌金融機構163家,類金融機構近9600家。二是跨境融資規模擴大,支持企業和金融機構通過向境外借款、發債等方式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至2019年底累計辦理人民幣跨境業務4942億元。鼓勵跨國企業集團開展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累計流入資金116.8億元。試點外幣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累計集中外債額度14.1億美元,跨境資金流入4.6億美元。三是外匯改革步伐加快,推進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試點,將先行在特殊經濟區域台資企業開展的試點推廣到全省台資企業,並在自貿試驗區推出力度更大的改革舉措。四是金融產品不斷豐富,推出銀稅互動、關數E、關稅保證保險、同業聯合擔保等舉措,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六、兩岸合作持續深化。一是對台產業更開放,電信、旅遊、建築、金融等50多個領域率先對台開放,先後引進台資獨資演藝經紀公司、兩岸律師事務所聯營辦公室等一批首創性台資項目。至2020年3月,累計新增台資企業2520家,合同台資67.9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同期40.9%、43.4%。二是對台貿易更便捷,開辟“平潭—高雄”“馬尾—馬祖—台北”等多條新航線,啟用兩岸檢驗檢疫電子證書互換與核查系統,采信台灣檢驗結果,實行“源頭管理,口岸驗放”等便利化措施,福建已經成為台灣商品輸大陸最便捷通道。三是金融合作更深入,有23家台資金融機構落戶,數量居全國前列。23家台灣地區銀行機構在廈門開立41個人民幣代理清算賬戶,清算金額1281.2億元。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和兩岸股權交易中心獲批設立“台資板”,共掛牌展示台企600多家。86家金融機構開通台灣地區信用報告查詢,累計發放貸款4.7億元。向台商台胞發放“金融信用證書”“麒麟卡”,提供貸款、擔保、授信等金融服務。四是人員往來更自由,設立“兩岸通”“台胞台企服務中心”等綜合服務平台,台胞參加社保、購房、購票等享受同等待遇。完成134大項(268小項)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比對,全省直接采認台灣居民20個工種職業資格、52項台灣職業職稱。設立13個台灣青年“三創”基地,累計吸引台企 610多家、台胞2500人入駐。
七、“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一是經貿往來熱絡,支持舉辦自貿區“一帶一路”遠洋漁業論壇、國際漁業博覽會等展會。建立境外投資服務平台和“走出去”服務聯盟,推進印尼不銹鋼一體化冶煉、馬來西亞燕窩產業園等一批大型項目。二是連接通道順暢,打造區域性國際航運樞紐,開辟多條“一帶一路”航線。中歐班列開通至歐洲、中亞及俄羅斯的三條國際貨運幹線,主要通達12個國家和34個城市,通過海鐵聯運實現台灣地區、東南亞國家貨物與歐洲、中亞的對接,累計發運706列。“絲路海運”正式開行,開通海絲航線60條,覆蓋27個國家57個港口,累計開行2100個航次,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80萬標箱。三是人文交流頻繁,廈門獲批部分國家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依托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開展東南亞中國圖書巡回展等活動。
八、事中事後監管更加有力。一是風險防控更全面,制定全國首張風險防控清單,明確55個風險點和88條防控措施,提高風險防範精準度,確保“放得開、管得住”。二是監管方式更科學,推動多頭監管向綜合監管轉變,基本建立以信用約束為核心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在全國首創推出銀行業監測體系,系統構建自貿試驗區金融數據監測鏈條。三是執法體系更完備,三個片區成立綜合監管和執法局,開展集中統一的綜合執法,相對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率先試點實施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有效提升執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四是權益保護更到位,三個片區成立自貿試驗區法庭、檢察室,集中審理自貿試驗區涉台、涉外商事案件,成立國際商事仲裁法院、台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等,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成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開展“知識產權網上侵權預警與存證雲服務”,打造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體系。
利用外資逆勢上揚
據統計,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17.9%;企業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台進出口增長7.7倍;中歐(廈門)班列累計發運班次增長153%。
福建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疫情防控帶來的招商形勢新變化,福建省先後出台了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工作26條和“加強版”28條措施,及時調整年度招商活動計劃,精準開展在線招商、遠程招商、線上洽談等推介活動。
據統計,一季度全省通過“不見面”方式對接海內外客商超過3000人次,舉辦606場線上對接活動和54場“雲簽約”活動,76個重點外資招商項目完成線上簽約,總投資510.9億元。
在創新招商引資的同時,福建省認真貫徹外商投資法,通過對標先進、自我革新,大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數據顯示,福建省營商環境逐年優化,其中廈門營商環境排名相當於全球190個經濟體中的第25位,福州相當於第43位。
福建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省累計到資億元以上企業合計到資金額92.2億元、增長20.4%,拉動到資增長15.8%。外資大項目帶動效應明顯,也充分表明,在福建,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沒有因疫情而改變。下一步,福建將以更高標準、更寬視野、更大力度,進一步把福建自貿試驗區打造成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深化兩岸合作的示範區、面向海絲開放合作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