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嘉保税物流园
福州港江阴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
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中央的重大战略,目的就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2015年11月16日,省委书记尤权来到福建自贸试验区调研,他明确指出,经济要发展要解决体制上的一些问题,不仅仅靠投资、税收优惠去推动发展,更多要靠体制创新,实际上就是投资贸易便利化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
明确的思路,为
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划定了蓝图。号角已吹响,如何不辱使命,真抓实干?一年来,福建开始了大胆行动。
4月上旬,经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评估,福建自贸试验区第7批34项创新举措出炉,福州片区占23项。至此,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已落地实施创新举措77项,22项属全国首创。它们的落地,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如今的福州片区,正紧紧围绕自身功能定位,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创新体制机制】促政府职能深度转变
申请材料将由原来“厚厚一叠”,变成只需一张企业申请表,以往一个职能部门就要交一份材料,现在一份材料交到办事大厅后就可以在大厅的各个窗口进行内部流转。
3月29日,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针对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批准,提出“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审批制度,精简企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此举大大方便了企业办事,减少了资源浪费。以建设项目审批为例,新规让审批时限压缩到35个工作日内。
这样的便利举措,从2015年5月4日便已开始。去年,福州片区在全国率先实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将企业设立时间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材料齐全立等可取。
而仅仅是这样一项改革,便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制度探索。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2月,该局便在学习复制上海企业登记模式的基础上,推进多部门协作,建立了“一口受理、一表申报”并联审批运行机制。2015年3月,该局对外先行发布了福州片区“一照三号”营业执照版式,开启了“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2015年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后,该局于5月4日将“一照三号”,提升为“一照一码”,并协调相关部门,于6月1日在全市复制推广。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这样的例子在福州片区不胜枚举。截至4月,福州片区推出7批77项创新举措,占据全省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的半壁江山,其中属全国首创的有22项。体制机制创新,正提升福州片区的营商环境。
在福州片区,记者看到一座整改提升后的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面积9000平方米,设立窗口69个,入驻部门44个,能够集中办理区内各项事务,实现了“办事不出区”。片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行政服务中心还有“网络版”,网上办事大厅紧密衔接线下平台,线上线下互补,为片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以简政放权为目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福州片区铺开。福州片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州片区正打造扁平化政府,将原来分散在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400多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相对集中由片区管委会按照“集中受理+部门分办”的原则实施审批服务,做到“审批不出区”。
投资贸易环境好不好,企业是用脚投票的。截至2016年4月21日,福州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5148户,注册资本1663亿元,其中内资14705户,外资443户(含台资192户),注册亿元以上企业235户。
【便利投资贸易】营造优质国际营商环境
2015年,国家将福建省确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加快融入海丝战略,创新合作模式,拓宽与21世纪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领域,福建自贸试验区成为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
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交流合作,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相关领域开放度。对自贸试验区而言,如何便利区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合作,同时明确划定外商投资准入门槛,成为重要课题。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一适用于4个自贸试验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50个条目、122项负面清单,划定了外商投资准入门槛。
根据负面清单,福建自贸试验区外资可涉足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运输服务、电信服务、商贸服务等多个领域。外资企业在负面清单外的领域,只需提供申报表、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股东身份证明3份材料即可,备案基本可实现当日办结。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片区已经建立起‘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4月21日,福州片区新增外资企业443户、注册资本180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27.6倍、37倍。
在便利境外投资方面,福州片区正简政放权,进行一系列改革。据介绍,福州片区简化了对外投资流程,提供综合咨询、投资备案、项目推荐、行业分析等“一站式”服务,挂牌以来,共有24家企业对海丝国家和地区总投资9.96亿美元,涉及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涵盖跨境电商、外贸进出口、物流合作、制造业等领域。
对标国际、对标先进,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规则国际化,福州片区正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以税务体制为例,服务外贸出口发展,福州片区的国税、地税部门共推出17项创新举措。“我们在全国率先实行出口退税无纸化和先退后审,从去年5月到今年4月,福州片区出口企业通过无纸化管理申报出口退(免)税7.38亿元,一类企业可实现2个工作日审批退税。”福州市国税局法规处负责人说。
不只是税务,福州片区海关、国检累计出台了38项贸易监管创新制度,有效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了通关成本,提升了贸易效率。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福州片区,“加工贸易单耗信任审核”使原来3-5天的审核时间缩短为5分钟办结;“改革原产地签证管理”使企业产品备案从2-3个工作日缩短到当场办结;检验检疫“多证合一”改革,每年可为外贸企业节省支出约100万元。
如今的福州片区,正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汽车平行进口、服务外包等新型贸易业态,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以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为例,在片区管委会、海关、国检多项监管模式创新驱动下,该交易所已发展境内外会员350家,马来西亚分中心已建立,正积极筹备越南和缅甸分中心。在整车进口方面,创新的整车进口一体化通关模式,将通关放行缩短到最快1个工作日即可完成,效率居全国前列。2015年,到港3878辆,同比增长79%,居全国19个进口汽车口岸第6位、15个新批口岸第2位。
投资贸易便利化正带来实效。2015年,福州片区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2%,江阴港吞吐量同比增长10.79%。
【两岸多维合作】打破藩篱开拓新局
福州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福州籍台湾乡亲80多万人。凭借“五缘”(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优势,福州已成为对台交流最活跃的城市之一。福州还拥有大陆唯一的对台水陆路邮件总包互换局。
福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无疑是两岸合作交流开拓新局的突破口。在福州片区,不断出台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正显露出虹吸效应,越来越多的台企扩大了与福州的业务往来。两岸交流合作,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注脚。
2016年1月,位于马尾的海峡两岸(船政)文化创意产业园“左营·佐赢”园区正式开幕。以船政文化为基,这个占地约13亩的台湾主题园区,吸引了一批台湾文创企业。开园短短3个月,入驻企业已有14家,入驻率达90%。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区已有美食、古玩字画、手工DIY等众多具有台湾特色文创品牌。
“园区能深化两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并进一步加强两岸服务外包产业合作,成为对台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和重要窗口。”福州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黄有锋表示。
不仅是文创园区,在福州片区,更多的对台交流基地即将建成。为吸引台湾创业青年来榕,今年5月,一个1.2万平方米的台商创业园将在马尾正式投用,这个集播种、孵化、产业化为一体的两岸创业创客空间,已确定入驻项目60个;在琅岐,海峡青年交流营地项目进展顺利,一期11.7万平方米将于今年8月建成交付使用;一个与马祖建设局合作,意在引进马祖乡亲、企业家的“两马”园,正在进行前期设计工作……
福建自贸试验区特色在对台,优势也在对台。如何用更好的体制机制让两岸经贸合作更顺畅?福州落地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为提高对台贸易便利化水平,福州片区推出“建立对台原产地证书核查机制”等5项对台贸易便利化的创新举措,率先实施对台“源头管理、口岸验放”模式,使得产品检验放行时间从5-7天缩至1-2天,率先采信台湾检验结果,实现“一张证书、两岸互认”,区内共有112家企业申请办理简化ECFA和CEPA原产地证书提交手续,涉及报关单874票,货值4693万美元,货运量1.8万吨,涉及税款3021万元,2015年台湾食品进口增长了28.3%。
对台服务贸易,也成为福州片区发展两岸经贸合作的抓手。15个服务业领域,包括对台医疗、建筑、旅行社、教育培训、文化创意、跨境电商、展览会、物流运输等,正逐渐开放。目前,福州片区已有近200项对台服务业项目落地,包括与台湾亚东医院共建的琅岐三江口医院、两岸文化创意园、台湾人才中介机构福建扬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15家台湾生技企业已落地。3月23日,台湾中国物流与中国邮政速递在马尾成功开展国际邮包经台湾中转全球业务,成为大陆第二条对台邮件总包水路航线。
“下一步,我们会加强与普华永道的合作,在福州片区设立台企直通车,为台企入驻自贸试验区提供一站式的便利化服务。同时,积极争取台湾大型企业入榕。”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州片区正启动梅生医疗两岸齿科医疗产业园项目,接洽上海医界贷以及台湾生医协会,争取在两岸医疗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深化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腾飞
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113项重点试验任务中,挂牌第一年金融试验任务21项,已落地20项。
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天津、广东、福建三地自贸试验区的金改方案,深化两岸金融合作,成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的重点。
立足支持贸易、投资便利化,福州片区开始了大胆的尝试。2016年3月,福州片区发布了首批28项金融创新案例。记者注意到,以金融服务业开放和闽台金融合作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已经初步确立。
宝中海洋,是福州片区内一家从事机械设备修理的公司。2015年3月,宝中海洋股票在新三板挂牌,采用协议方式转让。但由于流动性不佳,宝中海洋的融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
如何融资?宝中海洋找到了同样位于福州片区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中金在线。这家的企业主要从事P2P网贷、私募股权投资和基金管理销售等业务。
福州中金在线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宁君告诉记者:“针对宝中海洋这样的优质新三板挂牌企业,我们推出了股权质押贷款服务,这是我们目前主打的P2P项目。会员可以通过我们的P2P平台,投资新三版挂牌企业的股票,对宝中海洋这个标的,我们为其募集了将近500万元的贷款。”
中金在线服务过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不止宝中海洋一家。据吴宁君介绍,从事信息服务的闽保股份、从事铁路建设配套服务的联圣发展等,均在其P2P平台实现融资,数额都达数百万元。
通过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已然成为福州片区进行金融改革的方向。除了引起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多的举措正在先行先试……
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委会财政金融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州片区正鼓励企业使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试点。“有融资需求的应收账款债权人,可通过平台上传账款信息,推送融资需求,通过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等方式实现融资,这一项金融创新在福州取得较大进展。”他表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不含厦门)成交融资笔数1244笔,融资金额达592亿元。
而更多金融机构的引进,正为片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州片区金融机构累计为区内企业提供境外人民币融资2.6亿元,外币融资4560万美元,平均年利率比境内降低0.8%—1%。建行推出“银税互动”项目,在纳税人授权的前提下,税务部门将纳税信用信息无偿提供给银行,银行根据企业纳税信用情况给予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截至2016年3月底,入驻福州片区的金融及类金融企业超过860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84家、保险13家、证券3家、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超过760家。这些金融机构,正依托福州片区两岸金融合作示范区、金融小镇、多层次资本交易中心等载体,成为片区的“金袋”,服务片区企业。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台资金融机构正入驻福州,寻求业务合作。记者了解到,目前有4家台资银行落户福州,全国5家台资保险公司中有4家在福州市设立保险机构,数量居省会城市首位。片区内的金融机构,正加强与台资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借助福州片区对台优势,在支付结算清算、同业往来、代发薪酬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