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
本地动态
市场简讯
国际商机
经贸文告
会议回放
外汇牌价
外贸常识
人民币专栏
地区法规
跨境电商
自贸区专栏
   



   

厦门日报:厦门自贸片区揭牌一周年系列谈“红利”时代

厦门日报:厦门自贸片区揭牌一周年系列谈“红利”时代
发布日期: 2016-04-25

 

正式挂牌一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着力建设对台贸易、金融、航运等“三个中心”,在自贸试验区制度框架下努力实现贸易、投资的最大便利化,构建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开启了自贸试验区经济的“红利”时代。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作为“改革高地”、“开放前沿”和“创新试验田”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纵观国际上现有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其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在地相关产业的支撑,尤其是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

   自贸试验区经济的“红利”,来自于贸易便利化。

   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基本功能。为加快贸易要素的跨境流动,促进国际贸易高效发展,根据美丽厦门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厦门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融资租赁、文化保税、高新技术检测维修、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贸易业务,支持企业开展大宗进口保税商品的展示交易、物流运作、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促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强化贸易集成创新,提升了贸易服务功能。

   一年的实践中,厦门不断完善优化自贸片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口岸联检机制,推动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和“进境检疫,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的监管模式,在“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诸多突破。突出对台特色,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厦门片区在两岸ECFA协议下,加快实施对台服务贸易开放,努力把厦门打造成为台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最佳门户。

   亲商、安商、厚商,这些词汇成为厦门自贸片区建设以来的热点词汇。热词的背后,是一种企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厦门自贸片区不断加强对企业研发、品牌建设等的税收减免和直接财政补贴,支持企业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不断完善促进服务外包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片区挂牌至今年414日,累计新增企业12185户,注册资本1711亿元,片区服务业、工业、进出口额、集装箱吞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迅猛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厦门经济“新引擎”。

   自贸试验区经济的“红利”,来自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动力之源。为推动金融业开放创新,使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新兴业态集聚化的功能充分显现,厦门一方面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积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加快两岸人民币跨境金融合作,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让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全面鼓励和支持台湾金融业在厦独资或合资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厦门的渠道,推进两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与合作,探索建立海峡两岸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着力培育金融要素市场,首创航运金融互联网服务,吸引厦门金融控股、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多家知名金融机构相继入驻。积极先行先试新加坡等经济体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经验,促进厦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自贸试验区经济的“红利”,来自航运服务。

   航运服务是自贸试验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厦门自贸片区始终立足对台优势,积极推动两岸邮轮运输试行“两岸资本、两岸公司、船籍不限”的对台先行先试,着力推进在自贸片区开展对台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试点实施国际船舶登记政策,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促进邮轮产业快速发展。

   厦门还积极完善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开展航运金融业务,做大做强航运产业链。积极发挥厦门海港、空港的联动作用,创新多港区联动机制,加强港航、港铁合作,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建立统一高效的口岸联检机制,推进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完善航运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加快发展中转业务,努力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从物流链与产业链角度,全面推动与腹地区域的产业协同与链接,拓宽厦门港的经济腹地。

   投资贸易便利化快速提升、金融制度大胆创新、航运服务效果显著……一年来,伴随厦门自贸片区的建设,一项项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优质营商环境换来了企业点赞的同时,厦门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正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主办单位: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承办单位:厦门市经贸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服务专线:0592-516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