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币汇率年内先贬后升 海外融资成本大增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升至贬”的突变,令诸多外贸进口企业措手不及。
“一个月就损失了近10万元。”22日,长年从事肉类及副产品进口的青岛奥力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洋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2月底开始出现的这波人民币贬值潮,令其吃亏不小。
导报记者随后从多方了解到,人民币近期“过山车”式的走势引起外贸企业担忧,纷纷向金融机构咨询,欲通过外汇套保等金融工具躲避汇率风险。“但这首先会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一些中小贸易商的日子更不好过。”青岛福瑞希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瑞群说道。
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一些通过贸易融资手段获取资金的进口商。这些从事铜、铁矿石等生产原料进口的商人,在人民币贬值和需求不旺的双重背景下,承担的风险愈发增加。
“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波动,套保应该是必要手段,企业应加强外汇风险管理。”23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常龄对导报记者表示,“另外,企业财务中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成本会有所增加,对海外融资企业来说,会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吴敏表示,人民币长期升值态势并不会改变,部分受影响企业可以通过考虑延长付款期限等办法,来应对汇兑损失增加的问题。
进口商们的烦恼
“以前担心的只是进来货卖不出好价钱,现在又多了一个汇兑损失的烦恼。”刘洋在电话中有些无奈地对导报记者说道。
21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收于6.1475,比前一日下跌15基点,而在此前一个交易日,该价格更是暴跌了109基点。以今年1月出现的年内高点6.093计算,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已经近0.9%。
实际上,“贬值”这个在人民币汇率表现中本不多见的词语,如今却在进口商的交谈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人民币的贬值带来最直接的是汇兑损失。刘洋说,公司今年1月刚刚签订了一笔进货订单,约有50万美元,按照人民币贬值3%计算,在汇率上已经损失1.5万美元。按现在6.22的汇率,折合人民币损失9万余元。“当然,这笔款现在还没有支付,不会直接影响到公司财务状况,但谁知道今后人民币会不会再贬值下去呢?”
导报记者随后采访了解到,习惯了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额外汇兑收益的进口商们,已经开始关注如何应对人民币贬值状况了。
“来我们这儿咨询套保业务的多了不少。”一家国有银行济南分行的对公业务经理张栩告诉导报记者,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可以锁定未来汇率,起到保值避险的作用。比如,刘洋的企业可在签订订单的同时,买入远期看涨期权,这样,人民币即便贬值超过预期,购汇价格也早已被锁定,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不过,这种套保操作并不容易,“企业不仅要招聘熟悉外汇市场的专业人员负责此事,在远期结售汇时,还要支付一定期权费。”李瑞群表示,自己企业从事出口业务较多,前期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外汇套保操作运用频繁,但这都会增加企业成本,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海外融资受挫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人民币汇率由升到贬影响的不仅是进口商,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连锁反应。其中,青睐贸易融资、海外借债的企业,也将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一般进口商通过贸易融资,不仅可以通过境外融资利率与国内利率之差获得收益,且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可取得套汇收益。”青岛莱克兴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詹书将对导报记者表示,这种方式在进口铜、铁矿石等业务中较常见,“但现在人民币贬值,企业不仅拿不到汇差,还有可能出现汇兑损失。”
詹书将也对上述贸易融资中存在风险产生担忧,其认为,目前通过原材料进行融资,一是会带来大量库存,原材料的价格恐将被压低,甚至销售不出去;二是从事贸易融资的企业资金链多为“显紧张”,一旦到款不及时,或者承担了较大损失(包括汇兑损失),就有断裂的可能。这些都应引起相关企业的警惕。
同时,有外贸企业人士表示,有较大外币现金量和债务的企业,短期内承担风险大增。例如,由于进口了价值不菲的飞机等资产,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等航空公司的美元负债占比较高,达70%-95%。
“人民币贬值将打击套汇积极性,也将加大企业境外融资成本,相关行为应该会随之降温。”王常龄表示,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美缩减QE规模、进入加息通道的可能,人民币将面临重估,汇市风险较大,企业应谨慎应对。
长期仍有升值空间
实际上,人民币近期的走势多变,也使外贸企业出现了将部分订单延期再签的情况。“反正需求也不旺,持观望心态的人不少。”詹书将表示。
不过,从以往波幅扩大后人民币汇率的表现看,人民币最终还会走向升值通道。“人民币走高行情还会再出现。”德阳投资首席外汇分析师瑞景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浮动区间之前已经调整过两次,调整后其市场表现多为“先贬后升”,“总体来看还是升值态势。”
吴敏也认为,基于中国日趋稳定的经常账户顺差,以及央行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决心,人民币未来一年内仍将基本保持稳定或小幅升值。“到年底应该会维持在6到6.1之间。”
“建议外贸企业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上述专家对导报记者表示,另外,延长付款时间或通过在合同中增加诸如用人民币结算、随汇率波动调整价格等条款,也可以规避汇率风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