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币国际化渐近:能出海能回流
人民币“出海”提速。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告别试点初期的“青涩”,规模迅速扩大,截至5月末已达到445.52亿元。6月份,国务院同意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扩大到包括黑龙江在内的20个省(市、自治区)。
此前,境外人民币难以回流境内寻找投资机会,成为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接受程度有限的重要原因。
7月25日,在出席由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下称“论坛”)上,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透露,“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境内金融市场的初步方案已经完成”。
他还建议,“在上海集中构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国际投资池,形成国际资源向国内流入的通道,为未来可能回流的大量人民币提供投资机会,逐步实现本地金融市场国际化”。
跨境贸易结算九成为进口
自2009年7月试点至当年末,半年时间内,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不足100亿元,上海更是寥寥几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7月26日表示,“但在今年一季度以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迅速扩张,各家银行都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包括一些大的银行,业务量与日俱增。”
以上海为例,截至2010年7月5日,上海市累计发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89亿元;其中,货物贸易进口168亿元,约占90%,货物贸易出口9亿元,服务贸易12亿元;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购售业务54亿元,人民币跨境拆借和账户融资52亿元。
在跨境贸易结算中,进口占到九成,原因之一是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比较旺盛。
然而,一些“出海”的人民币,却遭遇投资无门的尴尬。
在是次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整体战略的最大障碍。
吴认为根源有二,第一,在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功能不健全,海外人民币持有者难以找到保值增值的渠道。第二,在境内,资本账户管制较为严格,海外人民币难以流回境内寻找投资机会。
“境外人民币投资无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首先会影响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扩大化,很多企业持有人民币却发现投资无门,可能会放弃人民币结算的想法;其次可能会造成地下钱庄等民间机构趁机参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工作,给金融安全造成不稳定;最终可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里,影响到人民币的定价体系。”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贺瑛对本报记者表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