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
本地动态
市场简讯
国际商机
经贸文告
会议回放
外汇牌价
外贸常识
人民币专栏
地区法规
跨境电商
自贸区专栏
   
会议回放

会议主题: 厦门市商务工作通报会
主办机构: 厦门市对外企业协会
主 讲 人: 厦门市贸易发展局熊衍良局长、厦门市副市长黄菱等
时    间: 2008-1-25
举办地点: 厦门市政府东楼二楼大会议室
   下载会议录音

 (以下文字内容由信息中心根据现场录音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传达纲要
  2008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于1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全国商务工作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商务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商务部陈德铭部长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会议主要精神如下:
  一、吴仪副总理讲话的主要精神
  (一)商务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外贸弱国、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大国之一。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173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吸引外资实际到资747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万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13.1%,高出GDP增幅2.5个百分点。
  全国商务工作发生了四个重大变化:一是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国内、国外相融合的统一大市场格局;二是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注重“引进来”的同时,正加快对外投资,而且投资的目标国家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扩展;三是商务领域中的出口和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由WTO规则的执行者向WTO规则的主要参与制订者的转变。
  (二)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及重要问题
  2007年,我国商务领域面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加,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全球矿产资源、粮食价格上涨,地区冲突不稳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美国大选可能炒作中美贸易等问题。我们必需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作为,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叠加聚合,防止在国际上成为矛盾焦点,切实做到未雨绸缪,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1.关于外贸顺差和外贸出口的增长。外贸顺差是我国产业竞争力优势的体现,我们经过艰辛的努力,在许多产品尤其是传统出口产品打下的国际市场份额不能放弃,若放弃,再夺回来就非常困难。为此,我们还要继续保持我们的出口竞争力,保持和开拓这些市场;要继续力保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这样才能解决我国产业发展空间和庞大的人口就业问题。
  2.关于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我们要继续优化出口结构,鼓励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业;要扩大进口,扩大国内需要的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重要物资储备;要继续优化外资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外贸政策的调整和改变涉及面广,要注意保持其稳定性和延续性,瞻前顾后,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多听取地方基层的意见,政策调整实施也要有过渡期,并注意后续反应。
  3.关于国内市场。要完善城乡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密切关注重要商品国内外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趋势;要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突出保障重点民生商品,如肉、糖、食用油等基础性必需品,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不断档、不脱销。
  4.关于利用外资。尽管现在国内对利用外资有很多议论,但我们要非常清醒,要坚持利用外资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决不动摇;要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努力把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升级的排头兵。
  5.关于对外经济合作。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确保在外企业和人员的安全,维护海外利益;要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教育、引导和监督。
  6.关于多双边经贸合作。要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进程,处理好多双边经贸关系,对非洲要多予少取,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积极主动地处理中美、中欧等重要的经贸关系,为我国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7.关于区域经济合作。要继续推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从我国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推动我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正在谈的自由贸易区要力争有突破。
  8.关于地方商务工作。地方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境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建立合作区等不能“窝内斗”,要有大局意识、风险意识,要按照国际惯例、规则办。现在各省市建的展览场馆过多,举办的各类经贸洽谈会已过多过烂,要着手进行清理。
  9.关于商务系统队伍建设。要加强商务队伍建设,提高商务干部队伍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能力,提高服务大局、处理危机的能力,要用全球视野和世界的眼光来做好商务工作。
  二、陈德铭部长讲话的主要精神
  (一)五年来主要工作回顾
  1.国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4.8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万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GDP增幅高2.5个百分点。
  2.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2180亿美元,增长25.7%),年均增长28.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周期最长、速度最快、增速最稳定的时期,世界排名也由第六位跃居第三位(第一和第二位分别是美国和德国),其中出口跃居第二位(第一和第三位分别是德国和美国)。
  3.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吸收外资从2002年的52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47亿美元,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从2002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预计200亿美元,增长7倍,世界排名也从26位上升到13位,并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4.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增强。目前国内流通服务业吸纳就业8000多万人,外贸、外资和劳务输出等涉及直接就业人口达到1亿多人;海关税收从2002年的259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58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超过9900亿元,分别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5%和20%。
  (二)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世界经济有望持续增长,形势对做好商务工作整体有利。但同时还须看到,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增加,今年有可能是近几年来经济工作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十分集中的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应对,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叠加聚合,防止在国际上成为矛盾的焦点,切实做到未雨绸缪,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预防通涨和稳定出口的压力增大。“十一五”期间我国预计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8%以上,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需求旺盛。但当前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加大,去年消费物价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占涨价因素的85.4%,结构性特征突出。目前,56种重要农产品中价格上涨的有48种,112种重要生产资料中上涨的有97种,其中猪肉、食用油、成品油等商品供应偏紧,这是十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引发全球食品涨价,对国内的传导和影响将继续加深;去年的翘尾因素将影响今年一季度物价上涨5.3个百分点;受能源资源与运输价格上升、资金供应偏紧、劳动成本增加、出口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后续影响,企业出口面临新的压力。
  2.世界经济保持增长,但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增加。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4.8%,低于去年的5%水平。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美国次贷危机、美元持续贬值既助推了国际价格上涨,也使一些国家减持美国国债规模。国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增多,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出现泡沫经济的风险。
  3.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IMF预计今年世界贸易将增长6.9%。但在当前国际贸易增长趋缓、美元贬值和通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一些国家面对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仍抱冷战思维,不断翻新中国威胁论,大肆“妖魔化”中国制造;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雷同,竞争中与我摩擦增多,占对我国反倾销案件的60%。同时,经贸磨擦领域不断延伸,从反倾销、知识产权等向产品质量、气候环境、反补贴等新领域扩展,每年技术贸易壁垒对我造成的贸易损失达200亿美元左右。此外,一些地缘政治因素,如美伊关系、朝核问题、美国大选、周边部分国家政局不稳等,都是我对外经贸工作中不确定性因素。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1.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大居民消费,保障国内市场平稳运行,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实现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预期目标。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在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货物贸易总额增长15%,服务贸易总额增长20%。
  3.主要工作。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商务工作的形势与要求,今年要着重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保障市场平稳运行。要突出保障重点,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要实行分类管理,即根据产销特点和可替代程度划分为重点管理、适度管理和市场调节三大类;各级商务部门都要制定油、菜、肉、禽、蛋等重要商品供应的专项预案,确保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及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市场供应,保障低收入居民、大专院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消费需求。要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引导供给和需求,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要完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剂机制,防止因局部某种商品供应偏紧而引起局总的市场大幅波动。要提高储备商品调控能力,适当增加储备品种,扩大储备规模。要发挥进出口调节功能,适时增加进口,平抑市场波动。
  二是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要深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加大财政投入,继续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力争用3-5年使冷链系统的鲜活农产品比例明显提高。要大力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服务业,全面启动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以建设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网点为重点,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推进餐饮业连锁经营。要促进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发展,推进生产资料市场改造升级,提高仓储、运输、加工等综合配套功能。要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超市加基地”试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立农产品采购基地,发展产销联盟。要加大市场秩序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抓好商务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三是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要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扩大进口。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科技兴贸基地建设,今年全国要再建10家左右;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制定品牌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培育对象,整合扶持政策,提高品牌发展资金使用效益。要积极扩大进口,用好进口贴息资金和优惠信贷政策,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协调,有关商协会要探讨建立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发布制度。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对禁止类目录和限制类目录进行动态调整,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探索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
  四是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实现利用外资稳定健康发展。
  五是加快对外投资合作步伐。要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要积极探索农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以缓解我国人口多、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瓶颈,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要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从全局高度谋划海外资源战略,研究制定境外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及支持政策,在具备条件的国家推行资源、信贷、工程、贸易一揽子合作模式。要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支持企业以BOT/PPP(建设-经营-转让/公私合营)等方式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分类指导和管理,完善投议标许可管理办法;建立权责清晰的外派劳务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完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管理办法,尝试将政策性出口信贷与商业信贷、国际金融机构资金结合使用。
  六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要发展好双边经贸关系,推进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两岸四地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援外工作。
  七是妥善处理贸易摩擦。要善于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争端,抓好双边贸易摩擦大要案应对,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
八是加强商务系统能力建设。要着力提高商务干部队伍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服务大局的能力。

  第二部分:务实创新 推动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代表:
  一年一度的“全市商务工作通报会”是我市商务工作部门与广大企业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局为此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准备工作。黄菱副市长对此也十分重视,并给予了关心和指导。下面我代表市贸发局作工作通报。
  一、2007年商务工作总结
  2007年,我局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商务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9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出口255.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进口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超出年计划4.3个、4.6个和3.8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我市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分别高2.5个、3.6个和1.2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相比,则分别低了2.2个、1.1个和5个百分点。二是对台经贸稳定步增长。全年对台进出口额30.4亿美元,比增40.6%。其中:出口额5.1亿美元,比增8.8%;进口额25.3亿美元,比增49.5%。台湾成为我市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八大出口市场。三是对外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投资项目39个,投资额1126.7万美元;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6个,合同额95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42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342万美元,同比增长12.7%;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9250.7万美元,同比增长17.6%;派出劳务5508人,同比增长30.1%,期末在外人数9281人。四是消费品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同比增长15.0%,与年计划持平。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98.2亿元,同比增长14.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5亿元,同比增长18.3%。
  2007年,我们主要做了八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促进出口
  1. 完善出口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中央外贸扶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和完善地方外贸扶持政策,全年共审核需兑付的各项外贸扶持资金共计7866.2万元,涉及937家企业1849个项目。一是落实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政策向生产性品牌企业倾斜,促其做强做大,全年共扶持28家企业申请的249个项目,扶持资金1029.5万元。二是调整出口扶持政策,对出口超亿的6家流通性贸易公司采用增量奖励,并把扶持比例全部调整为50%,全年共扶持100家企业3559.4万元。三是继续完善现行的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全年共有161家企业申请,审核需兑付1024.1万元。四是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共有648家企业的1339个项目申请此项扶持资金,金额达2253.2万元。
  2. 应对宏观政策调整。积极应对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信贷紧缩等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缓解企业出口压力,减少企业损失。一是积极应对出口退税率下调。国家从去年7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再次进行调整,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范围都是空前的,涉及我市48.6%的出口。为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出口退税损失,我们采取加大宣传力度、敦促企业赶货出口、用足保税物流园区政策等一切可能的措施确保能够出口的货物在6月30日以前结关出口。据统计,6月25-30日,我市企业仅在厦门关区出口即达6.3亿美元,企业报关进入保税物流园区的出口货物1276票、货值约8500万美元,直接为企业挽回出口退税损失达6825万元。二是积极应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国家去年7月出台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涉及我市上半年加工贸易出口额3.96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出口额的11.7%,全市出口额的3.3%;涉及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口额0.71亿美元;每年至少将增加企业加工贸易保证金资金占用2.32亿元,直接增加财务费用近1500万元,使企业出口成本增加约0.3-0.5个百分点。政策出台前,我们结合我市实际,以市政府名义向商务部、财政部、发改委、海关总署、国税总局行文提出建议,使我市企业受影响面大为缩小,我市加工贸易额较大的皮革类、石材类、合成橡胶此次均未列入限制类目录,同时体育用品、鞋、伞、床垫等也未列入限制类目录;政策出台后,我局通过加大宣传、收集意见、配合海关帮助企业办理新合同备案手续、推动企业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区域作用并引导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开展等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三是积极应对信贷紧缩政策。去年下半年,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各银行进行信贷规模控制,受其影响,我市不少贸易企业的银行信贷资金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为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困难,我局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银行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相关情况,并继续扶持和鼓励成长型中小贸易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协调国税让银行获取更多企业退税信息,帮助企业取得银行的支持,协调各商业银行积极向其总行争取将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科目调整至贸易融资,以减少对出口退税贷款的限制,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充分发挥各层次服务主体的优势和作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市企业全年参加境外展览展展位数达1500个以上,商务出国(境)人数超过5000人次。二是精心筛选确定25个国(境)外重点展览会作为我市鼓励参展的对象,对年出口额超过1500万美元又不属于我市重点出口企业的出国参展给予展位补贴;对组展达到10家企业10个展位以上的组展机构给予公共布展补贴。三是培育我市境外组展服务主体,调动服务主体积极性,扩大我市自主参展渠道,目前我市外展主体已有13家,其中常年专业组展机构9家,大大改善了我市企业境外参展的条件。四是积极组织出国(境)专项推销与市场考察活动,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商机,全年共组织23个出访团组,出访国家和地区26个,参加企业人员224人次。五是组织企业参加国内知名展会,共组织418家企业参加第101、102届广交会,展位数1268个,参展成效显著,厦门团累计成交额5.6亿美元;组织56家企业参加华交会上海展和大阪展,展位数80个,成交额达2653万美元。此外,我局还积极通过设立海外贸易中心,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贸易网点,扶持深度开发项目,扶持国际商标注册和认证和扶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4. 创建出口品牌。一是开展品牌评选和认定活动,开展第二批“厦门市出口名牌”的评选工作,并对第一批“厦门市出口名牌”进行复审,新评7家复审28家,目前我市共有“厦门出口名牌”企业35家;积极向商务部推荐“中国出口名牌”的备选企业22家、第二批“中华老字号”11家,我市银鹭、大金龙二家企业上榜全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二是积极宣传推广品牌企业和产品,与《厦门日报》、《国际商报》联合开展品牌宣传,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品牌论坛,并成功承办了第102届广交会开幕招待酒会,有效地宣传了厦门的形象和我市的品牌企业。三是支持品牌企业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和鼓励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会,并在自主举办的展览会中设立品牌专区,宣传展示品牌企业和产品,促进产品的销售,提升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政府采购和援外物资采购、进出口配额和特许经营许可等方面,也优先考虑品牌企业和产品。四是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品牌展览展示和宣传推介,开展品牌宣传推广经验交流活动;支持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获得国内外相关认证及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 推进科技兴贸。一是积极组织、推荐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含厦门钨业股份)跻身“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行列。二是组织申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资助项目,全年共审核、筛选了6个项目上报商务部,获得资金支持300万元。三是加强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工作,软件出口增长2.3倍,达1524.3万美元;技术出口503万美元,增长21倍;服务外包15028万美元(2007年开始统计)。四是狠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今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出口达55亿美元,增长35%,为历年最高。
  6. 做好公平贸易。一是组织我市企业积极应对国外“两反两保”案件,全年共组织51家企业应对“两反两保“案件9起,涉案金额1660万美元,其中翔鹭公司成功获得单独税率4.44%(全国普遍税率44.3%),为全国第二低;支持鼓励企业参加反倾销应诉,共有9家企业和一家行业协会获得200万元奖励。二是强化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举措,充分发展厦门WTO/TBT-SPS通报咨询工作站这一阵地的作用,从信息上、技术上为企业提供服务,全年共发布TBT-SPS信息超过1000条,回答企业问题超过500个,帮助企业培训超过300人次。
  7.强化公共信息服务。举办第四届厦门市“外经贸服务日”活动,35家主协办和参与单位共举办34场政策宣讲和研讨会,设立服务咨询台37个,为广大企业提供了了与其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税务、物流通关、外汇管理、保税监管、检验检疫、外贸扶持政策、开拓海外市场等政府部门政策的宣讲咨询,以及汇率风险、金融工具、出口保险、反倾销及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社会责任等热点问题的宣传、培训、咨询,参加企业人员超过4000人,受到广大企业的青睐。
  (二)大力扩大进口
  1. 出台扶持政策。制订实施了《2007年厦门市促进外贸进口奖励办法》,实现了多年来鼓励进口扶持政策零的突破。按照“多增长、多扶持”的原则建立财政扶持机制,重点扶持进口大户,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扶持大宗资源性商品一般贸易进口;鼓励快速增长型企业进口,培植进口贸易型中小企业;表彰了年度进口大户和进口快速增长企业,发挥大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引导企业进口,做强做大厦门口岸。在进口奖励政策的作用下,我市企业进口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我市进口累计增幅也从二月份的-0.7%逐步提高到十二月份的15.8%。
  2. 改善进口环境。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促进进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进口通关环境和经营环境,完善进口商品分类、审价、检验检疫方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宇达不良品退运方案获国检总局批准进行试点运作。二是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管理的特定经营资质,扩大进口商品的经营范围,重点培育资源性产品、原材料及农产品等进口,增强厦门口岸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建立进口监测和服务促进体系,加强对我市主要进口市场和商品的运行监测,建立了进口月度分析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对全市进口特别是一般贸易进口进行监测,跟踪了解骨干进口企业和大宗进口商品情况;开通“厦门经贸信息网”的进口专栏,发布等进口服务信息,指导企业扩大进口;组织进口企业参加101、102届广交会和东盟博览会,积极开拓进口贸易。
  (三)强化对台经贸
  1. 积极推动台湾水果进口。一是继续实施奖励措施,在继续对我市企业进口台湾水果每吨奖励1000元的基础上,对“小三通”进口台湾水果的奖励标准从1000元/吨提高到1500元/吨,并兑现对台湾水果经销商免一年经营场租金和冷藏费政策。二是优化进口环境,积极争取解决“小三通”的水果产地证问题,争取扩大厦门口岸进口水果种类和国别,探讨解决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体制问题,编印《进口台湾农产品手册》等。三是开拓台湾水果市场,赴广州江南市场和东莞信立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学习考察,组织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及台商赴合肥、南昌参展,并考察当地水果市场,建立营销渠道。全年进口台湾水果达922吨,位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1/4,厦门已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最大的口岸之一。
  2. 搭建两岸展会平台。一是赴台举办展览。在首届 “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策划在台北举办“2007年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展会共设标准展位111个,有59家企业参展,参展商品1500多种,现场展品销售金额34万美元,贸易意向金额超过400万美元,参展规模及展会成果均比上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大陆在台湾本岛举办展览规模最大的商品展。二是做大对台交流的展会平台。第五届“食博会”专设了台湾展区,展位数达150个,展品品种也从以往的果蔬农产品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第四届“体博会”致力于打造海峡西岸体育用品交流平台,除了台北市体育用品商业同业公会继续共同主办,台湾区体育用品工业同业公会还应邀参与协办,共有20多家台湾的体育用品企业参展,展位达30个。
  3. 促进两门经贸往来。牵头成立我市厦金货运工作小组,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厦金货运工作;推动在同益码头开展台杂货进口业务;推动小吨位船只向交通部申请厦金货运资质;协调对金蔬菜出口工作,推动对金蔬菜出口基地备案和加工厂备案,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全年向金门出口蔬菜21吨。2007年,厦门对金门直接贸易往来的货物总量12.76万吨,增长16%;总货值为889万美元,增长51.82%。对台小额贸易额1536万美元,增长22%。
  4. 推动大嶝市场业务发展。跟踪落实大嶝市场免税额提升到3000元政策以及协调台湾香烟进口问题;推动海关总署出台《海关总署对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跟踪大嶝码头的整改以及新码头建设进展情况等。今年大嶝市场累计进口台湾商品1339.6万美元,比去年增长32.7%。
  (四)狠抓扩大消费
  1. 开拓国内市场。制订实施组织我市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工作计划,组织20家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设立“厦门商品馆”,展位数达64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是继中部六省之外规模最大的参展省市,展会现场实现外贸出口成交22.6万美元,内贸销售1426.6万元;组织23家企业参加“跨国零售采购交易会”,展位数43个,现场成交金额将近1300万元,接待客商3217人次;组织9家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展位数32个,现场零售55.7万元,合同意向106万元,接待客商6352人次;组织6家企业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展位数22个;加强与国内大型零售、批发企业对接,扩大我市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地产品的内销渠道。
  2. 开展促销活动。筹划、组织购物节,营造浓厚商业氛围,引导和激活消费。今年购物节活动从8月1日至9月15日,共有明发商业广场、世贸商城、天虹百货、新世界百货、国美电器、永乐思文电器等150多家大中型企业参与活动。据统计,参与活动的主流商家,团购当天的营业额均为日常业绩的6倍以上,当月营业额同比增长了40%以上。举办小排量轿车团购活动,共有17家经销商、61个汽车品牌参展,吸引了近3万人次的观众现场采购,现场售车87辆,预定车辆128辆,销售金额达2365万元。
  3. 促进岛外商业繁荣。一是继续推动岛外五金交电市场、翔安汽车交易市场、同安海峡建材市场的建设工作,其中汽车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建材市场已正式开业;二是开展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业配套调研,撰写了《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业配套调研报告》,针对我市工业集中区建设中存在的、用餐、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三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岛外发展,国美、永乐、苏宁、倍顺、新华都等大型连锁企业相继在岛外开设10家分店。四是落实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50家日用品农家店建设。
  4. 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一是制定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厦府【2007】57号);二是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重点流通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厦府【2007】160号),开展重点流通企业认定活动;三是制定出台《关于厦门市扶持商业街资金管理若干意见》(厦府办【2007】122号),加大对专业街的培育力度;四是抓好“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夏商农产品集团和银祥集团入选全国“双百市场”,共获商务部财政补贴716万元。
  5. 加强行业管理。一是加强酒类市场规范管理,开设放心酒展售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在质量管理中的示范作用,自7月份开业以来,其销售额已接近700万元。二是抓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零售商规范促销管理办法》等国务院、商务部新颁布的规章落实,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三是组织开展早餐工程专项整治,完善早餐工程承办制度,推动企业开展QS、ISO9001认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四是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工作的检查,指导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设立报废汽车回收服务中心,探索流通领域二手自行车买卖管理方法,建立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
  (五)推进“走出去”战略
  1. 鼓励对外投资。一是强化对外投资政策宣传,利用经贸信息网、外经贸服务日等平台积极宣传“走出去”投资政策;与境外机构联合召开对外投资推介会,今年先后与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香港贸发局等境外机构举办推介会5场,参加企业达200多家;利用投洽会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对外投资各类推介会,今年共有70多家企业参加“9.8”举办16场推介会;向境外各类招商团组推介宣传厦门企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在我市原有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网点和加工贸易企业的同时,又出台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资源开发项目政策,今年先后对8家境外贸易网点、1家境外资源开发、1家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给予扶持,扶持金额共60万元;同时又制定出台《厦门市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我市企业对海外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纺织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境外产品研发以及为实施企业“走出去”所做的国外考察、品牌发布等专项经济活动。三是跟踪重点企业,紫金铜冠成功收购英国公司,华夏铁路在菲律宾的投资项目已开始产出,宏发电声在美国设立公司,昌富利香港公司增资200万美元,信诺立佛得角公司增资12.5万美元。
  2. 扩大对外劳务。一是抓规范经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加强劳工权益保障,确保我外派劳务人员安全;在外经领域开展“诚信经营”创建品牌企业活动,先后通过厦门日报、晚报宣传中厦公司和海隆公司,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二是帮助对外劳务企业开拓市场。为经营企业牵线搭桥,积极探索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及外贸出口带动劳务输出的路子;中厦和海隆海员劳务外派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中厦公司对澳门陆地劳务输出大幅增长。三是促进企业建立人才及培训体系。推动中厦公司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鼓励经营企业建立人才培训系统,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60多期,培训人数800多人次;鼓励企业建立人才库,经营企业与国内10几所院校建立人才录用机制,今年经营企业录用各院校毕业生400多人。
  3. 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一是培育主体,今年新增对外承包工程企业2家(新长诚钢构浪板有限公司和福建三建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我市具备对外承包工程资质的企业有三家。二是推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我市对外承包工程实现零的突破,厦门新长城钢构浪板有限公司已对外签订了3个工程项目,承包工程造价超过1000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劳务输出超过100人。
  4. 争取对外援助培训。我市的对外援助培训工作始于2005年10月,迄今已由省科技厅所属的福建海洋研究所成功承办4期,共有5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71名官员参加培训和研修。今年援外培训项目2个,培训学员106人。通过争取援外培训项目,有效扩大了我市对外影响和交流,促进我市对外经济合作发展,也组建和锻炼了我市对外培训机构和队伍。
  (六)发展会议展览业
  1. 加强展览业管理。一是完善会展规划及政策措施,着手进行会展业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会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展览评估办法的修改完善,以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完善促进会展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开展展览项目评估,对申请会展专项资金奖励和资助的展览项目开展评估,帮助办展单位及时发现办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办展的水平和成效。三是开展会展调研,组织会展调研小组对同类会展城市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借鉴其它城市会展业发展规划、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举办会展的做法等方面的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会展业提供参考。四是开展会展培训,组织相关部门为我市办展企业、展品运输企业和展览服务企业举办涉外展览培训,讲解扶持展览发展的政策措施、展览会审批登记、境外展品通关等相关政策和手续,帮助企业提高办展能力和办事效率;五是开展会展宣传,组织参加中国贸促会、国际展览业协会等国际展览机构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对我市的会展进行宣传推介,并在《中国会展》等专业杂志和厦门机场进行宣传广告。2007年我市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0场,展览总面积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8%,其中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14个。
  2. 培育专业展览会。继续采用“政府策划,企业运作”的模式,策划、主办了“石材展”、“礼品展”、“体博会”、“食博会”四大专业展会,四大专业展的展位规模、采购商、专业客商越来越多,展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2007年3月举办的第七届石材展展位规模2900个,展览面积6000万平方米,参展、参会客商45000人,其中境外客商达8100人,已确立了其亚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石材专业展会的地位,也是我省最大的自办展会。2007年10月举办的第五届礼品展展位规模突破1000个,参展企业超过300家,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境外客商参展,其中专业客商近500人,发展前景看好。2007年6月举办的第五届食博会展位数接近900个,参展企业超过500家(其中境外企业占30%),共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专业客商参会,已成为全国同类专业展中颇具规模及影响力的食品交易盛会。2007年3月举办的第四届体博会展位数突破500个,参会客商超过3千人,为历届之最。此外,继续支持和推动各相关部门和办展单位举办各类专业展览会,不断提高办展规模、水平和成效。海西汽博会、佛事用品展在2007年举办第二届时规模和档次已有质的飞跃,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展览会,特别是佛事用品展由首届的300个展位发展到900多个展位,成为国内最大的佛事用品专业展。
  3. 推动会议业发展。建立会议业专项统计制度,建立了包括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三星级以上酒店等46家主要会展场所的会展统计网络,形成每月定期报送会议统计数据的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会议举办情况。由于我市具有举办会议的优越条件,会议业发展势头强劲,国际龙奖年会、全球搜索引擎战略大会、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丰田汽车公司全国经销商大会、厦门国际海洋周等大型、国际性会议在我市成功举办。2007年我市各会议场所共举办各类会议1500场,其中100人以上会议700场。
  (七)保障市场稳定
  1. 强化市场监测。形成了由12家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企业、12家应急商品重点联系企业、38家重点流通企业和3家重点生产资料样本企业组成的监测网络。去年5月中旬,当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时,我们及时启动猪价日报监测制度,加强市场预警预报,密切跟踪价格波动情况,及时为上级领导调控市场提供准确的依据。
  2. 增强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一是制定出台《厦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厦府【2007】162号文),保证市场供应出现紧缺时能从容应对。如为应对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我们及时组织调入猪源,加大对市场投放总量,有效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二是出台《厦门市市级重要商品(副食品)储备管理办法》,与承储单位签订重要副食品储备协议,共增加冻肉储备640吨(总储备量达1280吨,相当于全市5天猪肉消费量),落实中央活体储备1100吨,以备应急之需。三是出台《平抑价格异常波动资金管理办》,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由于保障有力,我市的市场保障情况受到了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农业部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3. 狠抓安全生产。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制,按照市政府下达的2007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对26家责任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评。二是坚持安全生产季度例会制度,实施安全生产常态化管理,做到安全生产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三是举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全年共举办安全生产培训班145期,参训人员8000多人次。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通过印发安全生产材料、张挂宣传画、组织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安全生产法律和政策的宣传。五是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开展节日安全大检查,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广泛发动员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狠抓安全隐患整改的落实。经过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努力,2007年我市商贸重点单位未发生安全事故,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
  (八)狠抓食品安全
  1. 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牵头全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工作,围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七大任务、十个100%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力度、有声势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出动人员42833人次,检查企业76133家(次),查处案件201起,货值384.8万元,罚没款115.3万元,查处案件408起,其中立案200起,结案153起,查处私宰窝点14个,取缔企业1119家。通过近四个月的整治,进一步完善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食品制假售假等违反行为得到查处,企业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10个100%的整治目标已全部达到要求,我市食品安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 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方案,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修订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二是推进“农改超”工作,配合市“农改超”办解决第一批农改超市场遇到的问题,完成第一批“农改超”市场改造工作,研究规划第二批“农改超”市场,制定《社区生鲜专卖店设立标准》,加强“农改超”宣传和招商工作。三是强化定点屠宰管理,抓好屠宰场布局规划落实,关闭3家镇级屠宰场,在岛内设立一个家禽宰杀点;加强屠宰执法,共出动组织执法1209次,出动16906人次,查处违法肉品66140公斤。四是强化农残检测,将全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生猪瘦肉精检测合格率98.6%,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95.3%,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100%,水产品甲醛检测合格率99.9%,水果农残检测合格率99.7%。
  二、2008年商务工作面临的形势
  展望2008年国内外形势,我市商务发展既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也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上看,2008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IMF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WTO预测世界贸易有望达到7%左右,国际投资也有望保持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高位,国际经济环境总体对商贸业发展有利;但国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增大、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全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贸易保护主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在增加。
  从国内形势上看,2008年中国经济受北京奥运及政府换届景气影响,有望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国家发改委预计GDP增速在11%左右,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7.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16%;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也给我们做好今年的商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我市的形势上看,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生机勃发,工业载体建设进入收获期,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但我市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商贸业赖以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贸易壁垒增多等多重因素的压力,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给我市商务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
  三、2008年商务工作要点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推进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商务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升我市商务工作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转变商务增长方式和推动自主创新,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品牌带动”战略,以重点行业、重点商品和重大活动为抓手,着力完善“七大工作体系”,积极促进出口,努力扩大进口,狠抓扩大消费,推进对外投资,保障市场稳定,强化食品安全,努力实现我市商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8年商务工作的预期目标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2008年我市商贸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进出口总额463.8亿美元,增长16.6%,其中出口总额301.5亿美元,增长18.0%;进口162.2亿美元,增长1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3亿元,增长15.0%。
  根据我市商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目标,2008年,我市的商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着力“完善七个工作体系”:
  (一)出口促进工作体系
  1. 改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和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金融等配套服务,提升我市金融服务、退税进度、贸易政策信息等政策服务优势,吸引外地货源出口。一是完善扶持政策,修订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充实一批新的潜力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重点出口企业的扶持项目,继续培育一批大型外贸出口企业、优势工业出口企业和专业外贸出口企业;继续实施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探讨出台进口买方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扩大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信保渗透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简化资金的申请、审核和拨付程序,加快资金拨付。二是积极应对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帮助涉及被列入禁止类和限制类加工贸易商品的出口企业度过难关。三是优化外贸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应对国家信贷紧缩政策,进一步推进贸易融资,推动银行创新融资品种;继续扶持和鼓励成长型中小贸易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帮助企业取得银行的支持;协调国税,加快退税进度,并尽可能让银行获取更多企业退税信息,以帮助企业更顺利获得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协调各商业银行,由各银行向其总行积极争取,将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科目从流动资金贷款调整至贸易融资,以减少对出口退税贷款的限制。
  2. 培植优势产业。加大力度扶持石材、节能灯、电视机、钨制品、龙头阀门、蘑菇罐头、船舶(游艇)、汽车、工程机械、手机、医疗仪器及器械等有发展潜力的出口商品,培植其长期竞争力。一是要大力扶持这些优势产业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加强行业管理,强化行业宣传推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二是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其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开拓国际市场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贸易网点、赴境外参展、进行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三是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的专业展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3. 巩固传统商品。密切关注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塑料制品(含树脂工艺品)等大宗传统商品出口情况,探讨扶持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研发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创建自有品牌;同时,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和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提高产品卖价,扩大出口。
  4. 开拓国际市场。要继续培育我市境外参展服务机构,建立境外参展服务平台,扩大自主参展渠道;要出台2008年我市重点鼓励参加境外展览会政策,确定一批鼓励参展的境外重点展会项目,鼓励本市出(境)展经营主体组织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探索海外贸易中心工作新模式,推动中东迪拜厦门物流中心项目及俄罗斯贸易中心的建设;要继续组织企业出国(境)专项推销与市场考察活动,落实2008年出国团组各项工作,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商机。
  5. 创建出口品牌。要继续加强对品牌建设的统筹、策划和组织实施,组织评选第二批“厦门出口名牌”和A类国际货代企业,积极推荐和争取我市企业参评和取得商务部评选的“中国出口名牌”和“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称号;要继续组织和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洽谈、考察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商务部举办的欧、美品牌展,支持品牌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和东博会;在我市自办展会上设立品牌展区,帮助品牌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争取市政府对荣获中国出口名牌和中华老字号等商务部评选的国家级品牌荣誉给予奖励。
  6. 推进科技兴贸。以建设“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为载体,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成立厦门市“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领导小组,争取 “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资金,重点促进电子与信息产业、光电产业和钨材料产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强贸易与科技、产业结合。以厦门软件园一、二期建设、翔安火炬园区、厦门物流园区等园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相关部门统一规划协调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涉及人才引进与培养、资金支持、基地建设、跨国外包公司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进口促进工作体系
  1. 优化进口环境。一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关贸、税贸、银贸等协作,完善进口商品归类、审价、检验检疫方式,积极鼓励金融工具创新,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我市进口企业、A类国际货代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二是改善进口硬件环境,扶持我市企业建设专用码头、装卸、仓储、配送、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尤其是要大力推动石材堆场的建设,进一步巩固我市全国最大石材集散中心的地位。三是加快完善我市的港口物流管理系统,提高物流服务功能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进一步提高进口竞争力。四是加强与国内外商务促进机构、商协会的联系与协作,协助企业拓展市场、培育议价能力。五是组织企业赴主要进口市场考察参展,组织参加“广交会”、“东博会”等国内重要展会的进口展,畅通进口渠道。七是积极为企业争取获得国家特定管理商品的经营资质和配额。
  2. 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继续按照“多增长、多扶持”的原则加大对进口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饲料、铁矿砂、镍矿、铜矿、煤炭、油品、化工产品、大豆、豆粕、鱼粉、纸桨、木桨等优势进口产品。二是修订出台2008年进口扶持政策,调整充实奖励对象、奖励标准、鼓励进口商品导向等内容,扶持对象要突破企业所有制,不分内外资;鼓励进口商品类别要进一步扩大,延伸到生活必需品、再生资源等。三是做好财政部、商务部《进口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组织实施。四是鼓励企业建立与国外供应商在国内进口总代理的贸易合作,以厦门为总部,供应国内市场。五是鼓励企业在开拓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采购国外原材料及其它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三)对台经贸工作体系
  1. 推进两门经贸往来。充分发挥“小三通”的优势,推动台资企业生产资料、台湾水果等农产品通过金门中转进入厦门;继续推动我市对金门蔬菜等农副产品出口;推动台湾大型企业在厦门设立物流分拨中心。
  2. 完善两岸专业展会平台。一是支持在厦举办的“台交会”、“食博会”、“礼品展”、“体博会”等涉台展会,做大两岸交流的文章,扩大影响。二是总结赴台办展经验,继续组织大陆企业赴台办展,争取作为厦门与台湾的固定经贸活动平台。
  3. 做大做强台湾商品交易平台。一是做大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解决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体制问题,推动集散中心加强各项服务工作,帮助经营者开拓国内市场。二是加快大嶝市场等平台的建设步伐,推动大嶝市场投资主体加快市场建设规划,完善码头等相关配套设施,加大对市场的宣传力度。
  (四)“走出去”工作体系
  1. 推进对外投资。一是推动优势产业对外投资,重点推动我市石材、工艺礼品、节能灯、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集团式对外投资;二是加强对外投资信息服务,扩大中央及地方政府鼓励走出去投资政策信息宣传,充实完善投资国别投资环境信息;三是跟踪协调服务好重点对外投资项目,协调解决紫荆铜矿、华夏铁路等对外投资重点项目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用好商务部纺织品走出去专项资金,鼓励纺织品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
  2. 开拓对外劳务市场。一是在保持传统市场发展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拓力度,主要是日、韩、欧盟、中东市场;二是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投资带动劳务输出;三是探讨对台劳务输出的可能性,推动我市对台渔工工作开展;四是扶持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向商务部申请对外劳务经营资格;五是继续推动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工作,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人才录用储备机制,推动陆地劳务和海员劳务培训基地建设,争取中厦公司的培训中心成为商务部对外劳务培训基地。
  3. 拓宽对外经济合作空间。一是拓展对外承包工程,推动有条件企业向商务部申请对外工程承包资质,增加对外工程承包主体;推动企业参加国家对外工程招投标工作,扩大企业经营渠道;协调解决新长城钢构浪板有限公司、福建三建等企业对外工程承包遇到困难问题。二是提升援外工作水平,积极向商务部争取援外培训基地,鼓励有条件单位积极申报援外培训项目,鼓励有援外物资采购资格的企业积极参加招投标。
  (五)流通促进工作体系
  1.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一是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类有助于开拓市场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订货会,加强与国内大型零售、批发企业对接,扩大我市地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组织企业参加“中部览博会”、“跨国采购会”、“食博会”等国内知名展会。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举办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各类开拓国内市场的研讨、培训活动。三是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企业和产品的质量认证、管理认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 完善商业设施。一是继续加快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培育。落实《关于厦门市扶持商业街资金管理若干意见》,会同相关区继续完善中山路等中心商业区的服务功能,促进同安、杏林、集美、枋湖、前埔等二级商业区培育,完善硬、软件环境,促进商业体系合理布局。二是以“名店、名品”为主线,加大引进中高档百货、知名品牌专卖店招商力度。会同相关区和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做好规划,争取出台吸引知名商业企业和品牌入驻我市的政策,培育知名品牌聚集区,吸引高端消费群体来厦消费。三是加快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与培育,增强我市区域商贸辐射力。加快传统市场改造升级,结合“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好的现有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增强展示、信息、代理、配送、加工、拍卖功能,促进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变;抓好汽车、机电、电子、花卉等新建市场建设与培育,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促进专业市场与产业良好互动,通过专业市场培育促进产业聚集;会同财政等部门出台扶持重点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相关政策。四是加快社区商业发展,提高社区商业服务。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社区商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商务部“双进”工程部署,重点发展社区生鲜超市、便利店、早快餐店、再生资源回收等必备业态,会同规划局制定社区商业配置标准,指导和规范不同规模,不同消费层次社区商业布局,网点设置和业态组合。五是培育商贸主体。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重点流通企业发展若干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重点商贸企业认定办法和具体扶持意见,开展重点流通企业推荐、评估工作,认定一批重点扶持企业,支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
  3. 开展促销活动。一是按照“整合资源、充实内容、扩大影响、打造品牌”的思路,继续办好08年购物节。二是巩固节日促销活动的成果,指导商家不断挖掘新的消费内涵,使传统节日的消费更红火。三是探索依托商协会针对不同销售季节、不同大类商品特点,组织引导企业开展一系列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活动,使淡季不淡。四是加强商贸与旅游、会展互动,吸引外地游客和参加展会人员消费。
  4. 力促岛外商业繁荣。会同财政制定出台《财政资金扶持连锁经营的若干意见》,抓住岛外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契机,引导有实力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到集美、同安、翔安工业区开店设点,完善工业区商业配套,拉动岛外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农村市场。
  5. 规范流通秩序。一是继续按照商务部要求,加强酒类、拍卖、汽车、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等行业管理,依托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调研,完善行业统计制度,规范和促进行业发展。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再生资源回收、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工作,开展贯彻商务部《两个办法》,进一步规范零售商促销和零售商与供应商交易行为。三是推动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商务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工作,推动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诚信自律机制。
  (六)会展业促进体系
  1. 强化会展业管理。一是完善规划,完成《2006—2010年厦门市会展业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和修改完善。二是加大扶持,修改完善《会展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会议、展览的扶持力度。三是改进评估,对展览项目评估办法进行修改完善,更加科学地对展览进行评估,提高办展水平。四是强化统计分析,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五是扩大宣传,加强会展与旅游的联动,积极争创中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积极参与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等全国性和国际性会展活动和宣传推介,有针对性组织对国内外著名会展机构的拜访和交流,吸引其来我市参观考察、举办会展或设立分支机构。六是加强监管,配合国家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要求,加强对展览会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管。
  2. 调动办会办展积极性。一是建立会展举办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单位的资源和优势,切实有效地调动各区各部门举办会展及申办会展的积极性,积极策划举办或向上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争取会议和展览项目。二是建立会展业评选和表彰工作制度,根据会展业发展的进程,建立每两年举行一次会展业评选和表彰制度,评选优秀会展项目和组织单位,并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和奖励,营造全市重视会展、促进会展的良好氛围。
  3. 做强做大会展业。一是做强品牌展会,进一步办好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等为龙头的品牌展览,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特别是石材展规模的快速增长,使之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材展览会之一。二是做大专业展会,继续办好“礼品展”、“食博会”、“体博会”、“汽博会”、“佛具展”等专业展会,进一步发挥对台特色,加大客商邀请,扩大展会规模,丰富展会内涵。三是加大新展的开发力度,结合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产业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市培育举办的新的展览项目,支持有一定实力、有扶持基础的展览企业进行承办,今年重点是做好“工程机械展”前期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四是加大外展的招揽力度,支持我市各部门、行业协会、会展企业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力量,积极申办全国性、国际性的会议、展览及节庆、赛事活动,繁荣我市的会展市场。五是加快发展会议业,推动会议业软硬件设施建设,策划筹建与会议业配套的品牌直销店、购物中心,推动我市成为国际会议中心城市。
  (七)市场保障工作体系
  1. 保障市场稳定。一是继续抓好市场监测工作,按照“准确监测、深刻分析、快速反映、及时调控”要求,完善我市市场运行监测和预测工作;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扩大样本覆盖面,提高准确和及时性;加强对市场运行动态和变化分析,建立市场监测信息发布机制。二是稳定猪肉市场,做好猪价的市场监测,积极组织货源,做好外埠猪源采购,加大对市场投放量,保障市场供应的数量,确保肉品市场稳定;增加肉品储备,拟再增加470吨,储备总量达1750吨(相当于全市7天的猪肉消费量),从肉源、冻库、企业及增加财政预算等方面加强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增强我市肉品供应的保障能力。三是完善重要商品应急反应机制,按照《厦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厦府【2007】162号文)总体要求,建立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联系、跟踪、联络;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应急保障资金,建立应急商品储备制度;继续完善主要商品(副食品)储备制度,重新修订【厦门市市级重要副食品储备管理办法】,做好副食品储备管理资金预算和下拨工作,增强应对突出事件的能力。四是建立健全副食品市场供应保障体系,通过加大对生鲜批发市场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提升业态,帮助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做好产销衔接,增强对市场供应的掌控能力,保障有序的市场供应,确保市场稳定。
  2. 强化食品安全。一是继续抓好全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建立食品安全考评机制,办好食品安全为民办实事项目,抓好肉、果、蔬、水产品安全,抓好放心豆制品、放心禽肉上市工作,研究制定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加大食品安全宣传。二是加大屠宰厂(场)监管力度,做好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认证工作,抓好屠宰厂(场)改造升级工作;继续关闭设施不达标、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镇级屠宰场1—2家;建立以配送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猪肉营销体系。三是推进生鲜食品流通现代化与规模化,加强区域协作,积极引导和鼓励屠宰厂与周边地区生产基地建立的长期的产销联盟;促进海沧肉联厂和银祥肉联厂做强做大,更快更好地进入邻近地区零售终端;推动闽南果蔬、马巷蔬菜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继续配合做好“农改超”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改善购物环境。四是加强肉品质量的检测和执法。加大执法和检测力度,严厉打击私宰、滥宰行为,堵截私宰肉的市场流通,确保上市肉品安全;论证区分市、区两级执法责任,完善行政执法,积极争取,尽快成立定点屠宰执法机构。





厦门市经贸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服务专线:0592-516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