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厦门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872起,办结832起,涉案金额1819.04万元,移送司法机关涉嫌犯罪案件3起,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公开367件;公安机关共破获侵权假冒案件4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8人,涉案金额4057.5万元;审判机关共受理案件132起,已判决104起,生效判决人数209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建机制。加强统筹谋划,构建有效协调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把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市分管领导韩景义副市长亲自部署年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要求。二是强化联动。建立市、区两级“双打”工作联席会制度,构建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协同监管”的工作机制。三是严格考核。将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列入平安厦门综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考评指标落实到各成员单位,传导压力、逐级负责,对考核出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二、抓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开展重点专项行动。一是深化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专项行动。开展“剑网2016”专项行动,检查网络经营单位141家次,约谈违规经营单位26家次,查办行政处罚案件30起;开展“2016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查处涉网假冒商标、商品违法案件67起,案值68.65万元,罚没金额49.3万元,查处涉嫌假冒专利案件6起。二是强化农村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开展“保春耕”、“夏季百日”专项监管执法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944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业合作社1791家次,抽检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产品100批次,立案查处涉农违法案件17起,罚没金额13.86万元。三是开展中国制造“清风”专项行动。厦门关检合作,提高对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拉美国家的口岸查验比例,防止假冒伪劣商品流出国门,共检出不合格商品35批次;加强对涉外展销会、商品集散市场监管,查获假冒商品287批次;积极参与出口商品海外打假维权监测网建设,帮助辖区出口企业海外维权打假。四是推动软件正版化专项工作。完成市、区两级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完成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检查验收工作。五是推进“两法衔接”。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运行,市、区两级行政执法部门完成信息端口接入对接,录入案件信息1638件。
三、重整治。加强食品、药品、日用品、生活电器、成品油、出版物等民生重点商品的日常监管整治。2016年工商部门查处双打案件155件,办结案件216件,结案案值445.38万元,罚没金额1931.95万元,抽检66家加油站成品油质量206批次;知识产权部门抽查43家商场超市3820多种商品,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15起;文广新部门抽查文化经营单位565家,销毁收缴出版物6.9万件。2016年,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获国家版权局“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三等奖”、专案组获国家版权局“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集体三等奖”。
四、求创新。创新“双打”举措,打造“打建结合”新常态。一是创新跨区域、跨行业协调执法。在厦门自贸片区将分属市场监管、知识产权、文广新局三个部门的商标、专利、版权、文化市场的监管执法四合为一,归集到自贸区管委会综合监管和执法局,统一行使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监管执法。二是创新扶持企业维权。率先在全国出台首个“全覆盖”的知识产权扶持与奖励政策,对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涉外维权活动,予以资助、补贴、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进行扶持。三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通过政企合作,监管与服务并举,针对知识产权维权中存在的的取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厦门自贸片区与美亚柏科合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出“知识产权网上侵权预警与存证云服务”,为企业权利人免费提供侵权预警、发现及阻止、侵权主体调查落地、电子证据存证等全程维权服务。截至去年底,共搜索到40488条涉嫌侵权信息,依法帮助企业维权,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