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贸”,与“拾”俱进!厦门自贸片区今迎成立10周年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万吨巨轮劈开粼粼碧波,巍峨桥吊如巨人列阵,将货物化作全球贸易的脉动。在这片被改革浪潮无数次定义的土地上,厦门自贸片区以十年为刻度,丈量着从试验田到新高地的跃迁之路。
时钟的指针拨回至2015年4月21日。随着挂牌仪式上红绸的揭开,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在中国东南沿海拉开序幕。面对传统体制的藩篱,厦门自贸片区以刀刃向内的魄力率先突破。
全国首批“单一窗口”在这里诞生,货物申报时间从6天压缩至5分钟;“一照一码”改革如手术刀般精准,以“全生命周期、全链条覆盖、全要素集成”破解市场领域改革的碎片化难题;打造涉外资源集聚的海丝中央法务区,服务企业“走出去”;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安全指南问世,每只货柜缩短2~3天交货期,物流成本降低8000美元/箱……
这是一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接力赛”。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632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53项;31项“厦门经验”被国务院向全国推广;5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4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向全国推广。每一项突破,都是对“敢为天下先”精神的生动诠释。
这是一场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跨越。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将改革举措嵌入到特色优势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中,创新打造重点平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目前已成功打造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第三方航空维修服务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二手飞机租赁集聚区和第四大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全国最大的毛燕进口基地和燕窝产业集群;打造特色私募基金,基金规模占厦门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获批全国唯一的集成电路保税研发试点等。
这更是一场以开放为引擎的经济跃升。截至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以全市2.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2.4%的GDP、35.5%的外贸进出口和9.3%的税收收入。数字背后,是厦门自贸片区以制度型开放撬动全球资源的强劲力量。从中欧班列的汽笛穿越亚欧大陆到“丝路海运”的巨轮串联147个港口,从“一带一路”到金砖合作,从两岸融合到国际规则共建,厦门自贸片区正以开放为帆,逐梦全球化浪潮的最前沿。
厦门自贸片区的十年,是制度创新与开放经济深度融合的十年,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同频共振的十年。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这片热土正以磅礴之势书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
十载潮涌,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章。当晨光再次洒向这片热土,厦门自贸片区将以更高远的航标、更深邃的格局,在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深蓝海域续写传奇——让开放成为时代的底色,让规则成为世界的语言,让两岸融合成为互利共赢的生动注脚。
当巨轮鸣笛起航,厦门正以自贸之名,向着更高水平开放的星辰大海,破浪前行。
【链接】
与“拾”俱进
10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将改革创新之魂融入产业发展血脉,以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布局,将改革利刃嵌入特色优势产业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的全过程,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自2017年起,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创新打造重点平台,以“一个牵头单位、一个运营主体、一个建设方案、一个展示平台、一批招商项目、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的“6个一”机制,强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点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如今,这片热土已结出累累硕果。22个重点平台串珠成链,构筑起现代产业新版图——航空维修振翅高飞,成就国内最大、全球重要的产业高地;融资租赁鲲鹏展翼,跻身全国飞机租赁头部方阵;燕窝飘香四海,从毛燕进口到全国最大燕窝产业集群一气呵成;资本活水奔涌,私募基金规模占据全市三分之一版图;集成电路破茧成蝶,全国唯一保税研发试点落地生花。
唯有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未来,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先机。厦门自贸片区,这片勇立潮头的开放热土,正以创新驱动为帆、开放合作为桨,向着更高能级的创新高地全速起航!
●航空维修平台
厦门是中国最早发展航空维修产业的地区之一,兴起于1993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以飞机结构大修为龙头,以客改货、公务机整装、发动机维修、部附件制造与维修和航空技术培训为辅助的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格局,是国内重要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
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内有航空维修相关企业16家,主要企业10家。其中,年进境飞机维修数量、区外航空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均居国内第一。厦门航空维修业以超80%的境外维修业务和外资为主的航空维修头部企业集聚,形成产业特色。
2025年一季度,厦门海关累计监管进出境维修飞机111架次,监管区外航空保税维修进出口货值5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6%、41.42%,双双创同期历史新高,航空维修基地境外业务辐射亚、美、欧、非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 进口酒平台
进口酒平台是厦门自贸片区建设的重点产业平台之一,现已发展成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建发)、东南红酒自贸直销中心和象屿保税区进口酒交易中心为主的几大交易聚集区,聚集国内外酒类企业近300家,汇聚欧美澳日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原瓶原装进口酒2000多款。平台配套建设建发、象屿、海投和海翼四大进口酒仓储物流中心,总面积7.2万平方米,为近120家入驻进口酒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服务。
●燕窝进口加工平台
2018年7月,海关总署批准厦门燕安居实业有限公司为进口毛燕指定加工企业,年毛燕处理能力250吨,占当次获批企业年加工份额的94.3%。通过打造具有海丝特色的地方产业名片和东南亚正规燕窝集散中心,目前厦门已成为全国最大燕窝品牌及深加工基地,燕窝进口加工平台更是全国最大的毛燕进口和指定加工基地。
● 厦门供应链创新应用平台
2018年,厦门自贸片区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是省内唯一入选的城市试点。入选试点以来,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自贸+”“改革+”的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优势,围绕产业链布局供应链,依托供应链创新产业链,大力促进供应链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为2021年厦门市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迄今,厦门已有建发、国贸、象屿、厦航、安踏等12家企业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港务贸易、亿联网络、海投供应链等58家企业入选厦门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
●水产品交易平台
水产品交易平台位于厦门自贸片区闽台中心渔港,由夏商水产集团运营。平台主营水产批发、休闲渔业、冷链物流、水产贸易等业务。批发市场按经营品类、模式等特点共分6个交易区,主营活鲜、冰鲜、贝类、冻品、淡水鱼、干货等,日常经营水产品品种超过200个。目前,厦门市大部分流通的水产品均来自水产品交易平台,同时辐射周边及全国各大城市。平台沿渔港北堤700米岸线建有2.5万平方米渔人码头,已入驻多家品牌餐饮企业,年营业额约2亿元。
● 跨境电商平台
厦门自贸片区围绕“线上”“线下”两平台、物流通道建设、业务创新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厦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助推厦门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线上,厦门自贸片区完成“单一窗口”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日处理量达90万票,大幅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同时,推动厦门跨境电商出口物流协同数字化提升。线下,厦门自贸片区培育跨境电商生态圈,出台政策支持园区建设,其中象屿跨境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引入亚马逊、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多家龙头企业,有效带动生态圈发展。
● 集成电路平台
2019年4月,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在高崎园区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构建自贸片区集成电路平台,着力打造具有引领力、创新力的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核心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重要园区和“双自联动”示范园,推动高崎园区成为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三大聚集区之一,助力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平台培育了亿芯源、芯一代、钧科电子、中科飞龙等一批优质企业。
●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
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依托于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建设,2021年11月海丝中央法务区在厦门正式启动建设。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作为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首批试点地区,紧紧围绕省委、市委战略部署,先行先试,为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探路先行。按照“商法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带法”产业发展理念,自贸片区发挥国际商贸、海商海事、知识产权、金融等产业集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知识产权要素供给侧保障集聚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致力打造国际商事海事服务优选地、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示范地、两岸融合发展法治实践地。
● 文化贸易服务平台
2018年6月,厦门自贸片区获商务部等多部委联合授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目前,基地是全国首批、福建省唯一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多年来,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紧扣福建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聚焦海丝核心区和海峡西岸区位特点,依托制度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优势,在发挥近台优势、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贸易服务上,努力打造外向型文化贸易平台,助推厦门市文化产业提质升级。
2021年、2022年,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基地功能区类第一名。2023年以来,基地创新案例先后获市级年度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商务部第一批、第三批全国基地创新实践案例。截至目前,片区已经培育了30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7个项目入选商务部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67.36亿元,同比增长40.0%。
● 中欧班列(厦门)平台
厦门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8月16日,中欧(厦门)班列正式从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开行,成为我国自贸试验区中的首条中欧、中亚班列,这也是中欧安智贸计划的首条铁路线试点,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无缝连接。十年来,中欧(厦门)班列从无到有、从有而优,开出了亮点和特色。目前中欧(厦门)班列已稳定开行厦门—欧洲、厦门—中亚、厦门—俄罗斯三条国际货运干线,并通过拓展海铁模式,彰显了自贸片区对台特色。
● 融资租赁平台
厦门自贸片区已形成区域性的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区,区内集中注册超全市80%以上的融资租赁企业,并引入浦银金租、招银金租等十余家全国性大型租赁企业集中开展航空租赁业务。
2024年融资租赁平台量质并举,创历史最好成绩:区内387家租赁企业,新增租赁资产超190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引进租赁飞机36架,引进租赁船舶5艘,新增集成电路等特色租赁资产30亿元。
十年来,融资租赁平台累计资产投放规模达1500亿元,税收贡献62亿元,保持飞机资产全国排名第四、老旧飞机处置全国领先优势。
● 机电产品服务平台
机电产品服务平台于2017年9月正式运营,是厦门自贸片区重点打造的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平台,由厦门象屿集团建设运营。平台定位为智能制造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集机电产品展示看样、订货交易、技术培训、生产方案定制解决、物流通关、商务办公、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机电产业公共服务。
平台结合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实施“平台+基地”战略和“放水养鱼”经济贡献奖励政策,整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科技等产业市场资源,致力于推动两岸智能制造深入应用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厦门高端制造产业技术和竞争力。
(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