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
本地动态
市场简讯
国际商机
经贸文告
会议回放
外汇牌价
外贸常识
人民币专栏
地区法规
跨境电商
自贸区专栏
   



 

厦门港引航站:突出“四为”引领 擦亮“阳光引航”品牌

   6月25日,厦门迎来史上最热的端午节。这天中午,阳光曝晒,码头地面温度四十多摄氏度,船舶的钢铁甲板上足有六七十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下,优秀共产党员、高级引航员杨其猛和屈浩东,身着全套防护服爬上“马士基艾尔巴”轮,执行引航任务。

  “平时一个人就可以,但是天气太热,穿着防护服工作几个小时,如果中暑虚脱晕倒,船舶无人引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现在都是两人一同保障、双保险。”杨其猛说。透过护目镜观察,豆大的汗珠从他脸上滑落。

  原本就是一年365天无休、每天24小时待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人作战”又成为常态,由此带来人员紧张、工作强度陡然提升。在这场重大考验当中,厦门港引航站党总支以党建为抓手,深入开展“深化大学习、提振精气神”专项活动,巩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老中青三代党员引航员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将抗击疫情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坚决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实际行动擦亮“阳光引航”党建品牌。

  厦门港引航站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当前,境外疫情严峻,引航工作中不可避免要与外籍船员近距离接触,我们的工作仍面临重大考验。”厦门港引航站党总支书记、副站长张天从说,引航站的每一位党员,要以深化大学习推动思想大提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聚焦“六稳”“六保”、确保“两链”稳定,引航站的党员干部们有深刻体会——厦门港作为连接境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窗口平台,必须确保航线稳定运行,“在这一过程中,引航员肩负着引领船舶进出港的重要职责,我们全站40多名引航员,绝不能因疫情产生战斗减员。”厦门港引航站站长陈伯雄说。

  的确,以引航数据计算,2019年,厦门港全年安全引领进出港船舶11885艘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引航员要负责近300艘次的引航任务,倘若有引航员感染新冠病毒、被隔离,那么将会引发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进而对港口运转造成重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战大考在前,需要展现的是担当作为,需要体现的是精气神,需要弘扬的是正能量,这也成为厦门港引航站党建工作的重点:带领党员干部,强化“想为”的自觉,锤炼“善为”的本领,激发“敢为”的动力,提升“乐为”的境界,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引航力量。

  想为

  快人一步 建章立制走在行业前列

  想为,是一种主观上想做工作、想干事情的思想自觉,也是一种想做好工作、干成事情的价值追求,迸发的是一种精神状态。

  面对此次疫情,“快人一步”是厦门港引航站推进工作的一大特点——1月24日我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后,引航站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部署落实防控措施;2月初,密切对接海关部门,对疫区风险船加强防疫措施,并在3月底实施分级分层分类应对,对风险高的船舶采取最高防护等级。这些举措,都走在行业前列。

  “快人一步”的背后,是“想为”的自觉。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当下,厦门港引航站党总支和党员干部们仍坚持“想为”,不断寻求突破,6月1日开始启用的“双引航”制度,就是一种“想为”。

  “双引航”制度的出发点很简单:入夏后,厦门气温多日徘徊在35摄氏度,引航员身着防护服指挥船舶靠离泊,体力消耗大、中暑晕厥的风险高,存在船舶失控造成事故的风险。陈伯雄介绍,实施“双引航”制度后,大型船舶(散货船≥250米,集装箱船≥300米)作业时,派遣双引航员登轮,确保突发状况时另一位引航员能够及时接班;同时,为了提高引航工作效率,实施分级引航制度,确保“船舶引航零待时”。

  “双引航”制度的实施,势必带来工作强度的增加,而且工作时间更为不固定,“什么时候有大船来,就要第一时间顶上,一忙一个通宵是常事。”高级引航员杨其猛说,“但全体引航员毫无怨言,都认为这是职责所在,大家顶住压力、全力拼搏,确保制度的有力实施。”

  厦门港引航站还在科技创新上积极“想为”。与厦门外代合作,成功搭建引航费收结算管理系统,拉开了港口使费无纸化结算平台建设的序幕,并将联手厦门外代推出“厦门港船舶操作可视化平台”,创新开发船舶动态及相关动态信息的共享模式,提高港口和船舶效率,为全国首创。

  善为

  善作善成能力建设打造专家能手

  在夺取“双胜利”的过程中,直接考验着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大战大考前,“善为”成为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招。

  邀请海关防疫专家上课,制订疫情防控实施方案,对引航生产中的人、车、船如何有效做好防护和消杀工作进行详细规定……如今,厦门港引航站的每一名引航员,都掌握着丰富的防疫知识,可以说是此方面的“专家”。

  善为,体现在善于寻找问题症结、拿出解决方案。比如,随着境外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如何为“外防输入”再加一道锁?“从今年4月开始,我们决定升级工作方法,在引航站的5楼设置留观区,完全参照隔离酒店的制度进行管理。”高级引航员蒋志豪说,“只要船舶代理单位提示船上有体温异常的人员,引航员在完成工作后,就要进入留观区,等待船上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再解除隔离。”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一次,蒋志豪凌晨2时许引航一艘高风险船舶,回到引航站进行隔离时,已经是清晨5时30分。当他得知船上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时,已经是当日18时许——核酸检测需要时间,结果不出来,不能解除隔离。

  善为,提高的是能力与水平,凸显的是责任与担当。前不久,厦门港引航站积极承接全港船舶的调度工作。厦门港引航站中层骨干力量在承担引航任务的同时,轮流参与排班工作。

  “原本我们只需要负责引航船舶的调度,但是疫情发生后,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港口航道运行的潜力,承接全港船舶的调度工作,实现全港船舶调度‘一盘棋’,是一个好办法,为此辛苦一点,是值得的。”高级引航员刘洪彪说。

  敢为

  能拼敢冲助力港口“满血复活”

  敢为,是“大事难事看担当”,急难险重之际能够冲得上、顶得住、拿得下,不掉链子。

  即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引航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胆量的高危工作。比如,徒手爬舷梯,就存在坠海风险,但为了确保港口正常运行,面对大风大浪,引航员们还是会毅然迎难而上——引航梯被涌浪淹没、梯子突然断裂,这些惊险的场景,几乎每个引航员都曾遇到过。

  疫情发生后,引航站“党员突击队”快速成立,包揽了所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一艘船舶进港时报告船上有发烧人员,几名党员干部抢着应战。“其实穿着防护服爬舷梯,更是难上加难。明知有风险,还是要上、不能退缩。因为这是你的工作,你不上,船就进不来,‘两链’就要中断,厦门港的营商环境就会受损……”高级引航员朱小浩说,站里的全体党员都有这样的觉悟和认识。

  关键时刻,党员突击队的“敢为”场景让人印象深刻:3月15日,高级引航员徐建军引领“新平45”进港时,该船主机突发故障,徐建军当机立断,连续向辅助靠泊的两艘拖轮发出数十个指令,在风大浪急的情况下,将失去动力的巨轮安全靠上码头;6月9日清晨5时许,一艘船长366米、吃水15.2米的超大型重载集装箱船突发主机故障漂出航道,高级引航员卢亚坤、一级引航员张峰快速登轮稳住巨轮,并在船舶主机修复后,一边指挥救援拖轮顶推、一边操纵巨轮绞锚倒车,使该轮顺利倒航驶出浅水区。

  敢为,也让厦门港运作快速实现“满血复活”——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厦门港引航站共安全引航5444艘次,实现“引航船舶零待时”的承诺。

  乐为

  使命在肩挑战难关更挑战自我

  乐为,即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为民服务为乐,心甘情愿地主动做事、积极作为。

  一位业内人士说,培养一个引航员的难度,远高于培养一名飞行员。这不仅体现在全国仅有2300多名引航员这一数据上,也饱含在培养一名全能引航员需要15年的光阴中。

  “全能引航员,意味着这名引航员能够熟练引领任何一种船型。从3级到2级,再到1级,每一级靠的都是实打实的引航实绩。”二级引航员闫少鹏说,他是一个“80后”引航员,已经从业9年,“引航人的精神在于传承。年轻引航员在不断努力中,不断磨砺,进步,超越自我。而老引航员们就像海岸上的灯塔,用责任,担当,辛勤耕耘与职业精神,始终为年轻人树立起榜样。”

  比如,杨其猛的引航量已经超过14000艘次,蒋志豪超过1万艘次,刘洪彪超过8000艘次……而且,他们经常在通宵工作后,直接回到单位继续开展管理岗的工作。“我觉得,这样高强度、日复一日的工作,只有‘热爱’一词才能够解释为什么,这就是一种乐为。”闫少鹏说。

  最近,厦门港最年轻的集装箱港区刘五店港区已经开通夜航,党员技术骨干纷纷主动请缨。他们表示,新港区的通航环境比较复杂,这里横流多,附近又有帆船、游艇等民用船舶,引航工作的难度较大。但是,开辟夜航,能够明显提高码头周转效率,提升港区竞争力,“这样的工作,我们很乐意去挑战。”刘洪彪说。

  乐为带来硬朗的工作作风,更带来“阳光引航”党建品牌的代代传承——望远镜、罗经花、地球经纬线、海浪、微笑……一个个与引航相关的元素被包含在这一品牌的LOGO当中,象征着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更象征着微笑服务、连接中外。
(厦门日报)



 

 



厦门市经贸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服务专线:0592-5165190